【创业】融资前 这些问题须注意
来源:《成才与就业》杂志 时间:2021-10-13
应收账款尚未收回,没有新增的客户订单,员工工资、社保亟待支付…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不少小微企业遇到了困难。在上海,人社部门以上海市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为抓手,为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创业组织雪中送炭,助其尽快复工复产。有些企业贷款申请比较顺利,几周内就拿到银行放款;也有企业因创业者个人或企业存在“小毛病”,最终导致贷款申请未果。在此,笔者结合几个案例,提醒小微企业创业者在进行债权融资时注意相关问题。
重视个人征信
创业者小王是一家广告公司的CEO,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大型房地产商的新开楼盘做品牌宣传及推广。受疫情影响,公司与客户的多个项目虽已完成,但尚未收到尾款,导致现金流紧张,因此小王欲申请3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。银行在对小王开展贷前个人征信调查时发现,小王在过去一年中有多次、多张信用卡逾期还款情况。基于上述事实,银行认定征信调查结果为“未通过”,小王的贷款申请只能无果而终。 小王的公司业务发展良好、客户稳定,用银行金融指标来考量,是一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,金融风险也较低,小王原本对此次贷款申请信心满满,但他没想到由于自身原因导致贷款申请失败。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个人诚信体系建设,信用卡消费、公共事业缴费等日常小事,都有可能对个人申请房贷、评优评先、职业晋升等人生大事产生影响。于创业者而言,日常不仅要扮演好企业领导者的角色,管理好公司,同时也要做好自己及家属的财务管理,重视个人信誉,尤其要避免信用卡逾期、漏缴税款等情况的发生。要知道,创业者的个人信誉,不仅事关个人,更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未来发展。 
保持“肌体健康”
如果说个人征信状况是决定债权融资可能性的敲门砖,那么企业经营情况则是债权融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在接受调查时被发现,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,净利润为负,已向多家银行贷款且仍在贷款期内,因此最后未能通过贷款评估。 我们常将财务报表比喻成企业的“生命体征”,投资人、投资机构、银行等融资主体能通过直观的财务数据,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判断,以此评估企业的融资风险。因此,创业公司若想做大做强,一定要重视财务规范管理,做好财务报表。做好财务报表不是指无中生有或弄虚作假,而是指要特别关注财务报表的规范性、逻辑性与合理性。现实中,不少初创期的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处理,将利润做负做亏,以达到避税目的,殊不知,这种贪小便宜的做法会给将来的融资之路埋下隐忧,可谓作茧自缚。创业者与其把力气花在千方百计避税上,不如多在企业资产情况、利润所得、盈亏状况、销售收入、业务规模、生产能力等切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、展现企业实力的关键因素上下功夫,这样才能经得起融资主体对企业的全面考量。 
加强财务规划
笔者近期还接触了一家需要贷款的公司。这家公司经营状况良好,业务稳定,各项财务数据也表明其有着较好的成长性,因此经银行评估后,贷款申请很快进入放贷环节。创业者告诉笔者,疫情防控期间,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扶持企业的利好政策,以担保贷款为例,不仅办理流程简化、审批期限缩短,且贷款利率十分优惠,政府还能给予贴息。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窗口期,因此想通过申请担保贷款进一步充实现金流,为接下来打硬仗做好准备。
这位创业者的思路和做法,值得借鉴。有些创业者专注于业务发展,对财务规划考虑甚少,等到他想向银行贷款时,过往空白的融资经历,可能会造成放贷金额较低或贷款失败。因此,笔者建议,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应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,并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,提出合理的贷款申请金额,以提高放贷成功率。尤其是在创业初期,企业可在确保经营状况良好的前提下,有计划地适度向银行贷款,留下良性贷款记录,为将来的融资做好基础准备工作。
相关附件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