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专家认为,第一份工作会成为标杆,影响你对新工作机会的判断;第一份工作形成的工作经验,包括工作方法、工作习惯、工作态度会使你形成思维定式;第一份工作的收入会影响你对未来收入的期望,等等。综上所述,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。俗话说,态度决定一切,作为刚跨出校门的新人,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第一份工作呢? 来看看下面几个案例,你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。
1.给自己时间与机会
小刘从上海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以后,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份销售工作,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,非但毫无起色,反而还接连在几个大项目上失败。他自觉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在总经理办公室,他惭愧地说,自己可能不太适合这份工作。
老总沉默了一会,平静地说:“真的就这样走了,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?你甘心吗?”
小刘心想:“我能甘心吗?可是,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?事实摆在面前,眼见着别的同事销售业绩与日俱增,而我接连栽跟头。”
不料,老总接着说道:“别想那么多,安心工作吧!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,直至你成功为止。那时你要走,我决不留你。”
老总的宽容让小刘很感动,他想自己无论怎样也要做出点像样的成绩来再走。
半年以后,小刘的销售额稳居公司销售排行榜首位,成了公司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。此时,他想知道当初老总为什么要继续留用他。
“因为我比你还不甘心。”老总说。
小刘大惑不解。老总接着解释道:“当初招聘时,公司收下了一百多份求职材料,我最后面试了超过20人,却只录用了你一个。如果你当时辞职,我无疑也是非常失败的。既然你能够在应聘时得到我的认可,也一定能在工作中得到客户的认同。你缺少的只是时间和机会。与其说对你有信心,倒不如说我对自己有信心,我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。”
小刘对笔者说:“别人也许会给你机会,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给自己时间和机会,无论多难都不要轻言放弃,一路挺过来自然会柳暗花明,这一点对那些如我一般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非常重要。”
2.认真对待自己的位置
小王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没拿到留京指标,在北京流浪了两个月也没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,最后费尽心思才进了北京朝阳区一家鞋厂流水线做工。
“主管把我安排到流水线最差的位置上打包装。这是最简单的工种,连文盲也能做。我总是很快做完自己手头的事情,然后望着前面发呆。流水线上只有我和主管是男性,其余的全是女工。我很忧郁,感到十分失落甚至羞愧,我觉得自己是流水线上最低等的公民。”
“不久,主管把我调到流水线的最前端学习第一道工序。坐在最前面,我总觉得下面有几十双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,这时我才发现最上面的位置不好坐。又过了一段时间,主管开始教我学习第二道、第三道工序⋯⋯看来主管想要我把流水线上的十几道工序全部学完。我弄不懂主管为什么要这样耍我。”
“有一次,我跟行政主管一起吃饭。在他暗示之后,我才知道公司早把我划入储备干部之列。原来公司用心良苦对我进行培训,我却还感觉‘英雄无用武之地’。从此,我端正了工作态度,认真踏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。”
“没过多久,我被提拔为管理干部。离开流水线前,我跟主管道别,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‘年轻人,不管做什么事情,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。’”
小王说,到现在他一直记着主管对他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。刘备曾留给后人一句话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是的,事无大小,都要认真对待,尤其是刚离开校园不久、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,一定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,无论它有多小、多简单。
3.给自己压力
小金从一所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。他认真地准备每节课,兴致勃勃地给学生上课,不料学生并未被他行云流水般的讲述所吸引,经常开小差,有的竟公然地看起课外书和报刊,全然不把他这个刚毕业的老师放在眼里。
他一再警告,却仍然不见效果。有一次,他当场收缴了学生的几本杂志,并对这些杂志的内容大加贬斥:“这些花花绿绿的杂志有什么好看的?你们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,你们不懂得鉴赏,却整日抱着这些内容低俗的杂志看个不停,真是目不识珠!”一名学生不服气地说:“杂志上的文章不好,怎么没见你的文章上杂志?”他一时语塞。
虽说自己是名牌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,却从来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作品。一位缺少写作经历和体验的老师,又怎能使学生信服?他当即决定,无论如何也要写几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在报刊上露露脸,也震慑一下这帮调皮的学生。
于是他自我加压,每次作文课都事先写好“下水文”作为示范,久而久之,写作能力见长。半学期下来,他果真捧着多本载有自己文章的杂志站到了讲台上,学生们因此由衷地佩服他,上课也比以前轻松多了。
原本只想一心教书育人,从未做过作家梦的小金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几年后,他就走上了职业写作的道路。
国外有一句谚语:“如果你要翻过墙,先把帽子扔过去。”因为一旦你的帽子在墙的另一边,你已经别无选择,只有想办法翻过去了。
小金在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写道: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,没有压力是不行的。只有在压力之下,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,创造出不凡的业绩。”
(本文原载于《成才与就业》杂志)
相关附件: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