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径依赖,是一个经济学术语,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,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。
那么在个人发展过程中,有没有路径依赖呢?心理学研究表明:由于认知的局限性,在面临复杂决策时,人们的思维模式会依赖过去场景做出解释及反应。比如求职,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来说,一旦发生诸如行业变化、产业调整等事件时,常会因惯性思维,遭遇职业转换中的困境。
比如小陈,其工作的某教育交流机构因疫情被迫停业,负责学术管理的她不得不重新寻求职业发展。然而重新求职时,小陈遭遇了不小的麻烦——是考虑转型,还是继续在本行业观望呢?等待耗时耗力,而转型也无法一蹴而就。
许多被动失业的求职者,都很容易像小陈一样,陷入“左右为难”的焦虑中,认为摆在眼前的有且只有两条路:一是继续等待能力匹配、符合需求的机会;二是尝试一些低门槛、低基础的岗位,从头开始。
小陈对自己熟悉的教育行业、教育机构、运营管理工作产生了路径依赖,使她在重新求职中总有意无意地停留在原行业,寻找相同或相似度极高的岗位信息。对于陌生的行业和岗位,不敢轻易应聘,结果导致求职渠道和机会过于狭窄。
然而,长时间的空窗期带来的压力,迫使小陈开始盲目地退而求其次。她试图通过海投来增加工作机会,行政、人事、文员、销售助理、物业接待……只要听上去和文职稍微沾边的岗位她都投了个遍。小陈以为退而求其次能打破空窗僵局,可这种盲目的求职策略,得到的回复却是“工作经历不匹配”“你的能力高于本岗位,可能不会长久做下去”的回复。那么,小陈该如何摆脱“路径依赖”呢?
学会识别个人优势。与其纠结于过往的行业经验,不如充分梳理自己的个人优势和职业能力,从职业能力出发去匹配市场上的岗位,以找到求职突破口。
求职者不妨从过往的工作经历中梳理一下自己的优势能力,通俗地来说,就是过去经常使用的工作技能。比如小陈,在以往工作中,她有大量“与学员沟通”“与教务人员沟通”的工作,这就能识别出她有较好的沟通能力;同时她工作中还负责“微信公众号内容发布”,对应的就是文案写作能力与新媒体运营能力。通过细致梳理,求职者可以认清自己的优势能力,并在当前市场上进行清晰定位,进而找到与能力匹配度更高的职位。
营销“可迁移”技能。当求职者明确和梳理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之后,如何在简历和面试环节“营销”自身“优势”,就显得非常关键了。
像小陈这样有着某一行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,容易在简历中使用所在行业的专业术语或特有表述,比如“安排学生的学术、迎新、毕业典礼等活动”等,而这些描写方式虽看似专业、地道,应聘相似岗位或跳槽时确实会提升专业度,但寻求转型或其他岗位时,过多的专业术语,会阻碍企业对求职者能力本身的聚焦,放大求职者的行业经验,对跨行业求职者造成不利局面。学会在工作经历描述中突出“可迁移”能力,如“安排学生的学术、迎新、毕业典礼等活动”可迁移出的能力即“重大活动组织、安排及执行”。如此一来,不但能提炼可被迁移能力,也能更好地提升简历的匹配度和竞争力。
在明确自身优势后,小陈最终应聘一家环保企业的新媒体运营岗位并获成功。
相关附件: |